屏東縣枋寮鄉早年常見成群水牛的農村畫面,現已不復多見,枋寮F3藝文特區駐村藝術家戴威利,運用泥塑與拼貼馬賽克磁磚技藝,帶領在地學生創作3隻馬賽克水牛,神韻、姿態不同的水牛昨天在大草坪亮相,因與自然景觀巧妙融合,吸引遊客佇足,成為漫遊藝術村的打卡新亮點。黃瀅權創作的小蝸牛,模樣可愛逗趣。記者潘欣中/翻攝 分享 facebook 戴威利說,過去農業時代,枋寮鄉北勢溪沿岸常見水牛成群吃草,水牛與稻田是當時日常生活賴以生存的命脈,白鷺鷥與水牛同在沿岸覓食的景象,現已不復多見;為讓年輕學子認識故鄉的美好,傳達水牛堅毅刻苦的台灣精神,他帶著枋寮高中、國小與僑德國小3所在地學校師生,運用泥塑水牛與拼貼馬賽克磁磚,創作「枋寮牛三部曲」公共藝術,3隻牛是父母親與孩子的溫馨親子意象,為藝術村增添休閒與藝術美感。另位擅長石雕的駐村藝術家黃瀅權,選擇以蝸牛為主角,來詮釋「放慢腳步.遇見美麗」的樂活精神,從培土、塑型、風乾、入窯、柴燒等過程,都是和社區學校工作坊成員共同製作,將蝸牛散佈錯落於步道草坪中,形成「蝸牛巷」,也是藝術村的新亮點。屏東縣文化處吳錦發昨天出席「牛」公共藝術成果展,他說,牛隻除了代表昔日農業生活的記憶,在枋寮歷史上還有條被遺忘的「牛道」,那就是超過500年歷史,作為南台灣東西岸貿易的浸水營古道,在東部放養的牛隻,水草充足、身強力健,原住民族與商販從東部趕牛走浸水營古道,到西岸販售與貿易。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昨天出席枋寮F3藝文特區「牛」公共藝術成果發表會。記者潘欣中/翻攝 分享 facebook 馬賽克水牛身上的圖案也有看頭,包括結合枋寮農特產蓮霧和漁港的鮮魚。記者潘欣中/翻攝 分享 facebook 戴威利運用泥塑與拼貼馬賽克磁磚技藝,帶領在地學生創作馬賽克水牛,昨在大草坪亮相。記者潘欣中/翻攝中 分享 facebook
BA9AC99329E23B43
arrow
arrow

    paulavg3osl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